徐俊东 官方网站

+收藏:http://xujundong.orgcc.com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艺术资讯 正文内容
刍议青瓷艺术的意境之美
2013-04-26    浏览(1449)    作者:徐俊东    来源:徐俊东 官方网站

内容摘要:
青瓷是我国著名传统瓷器的一种。青瓷艺术融合中国画的表现语言,寄托着作者的美好愿望与理想,在绘制和表现中意境美是其重要的艺术特征。我国自古以来都以意境来品评绘画和其他艺术作品,艺术作品中的意境体现了作者深邃的精神内涵。为此,当下的陶艺家们都在追求象外之意、画外之情,并通过有限的艺术形象(青瓷艺术)来表现无限的艺术意境。
绘制青瓷作品的意境,必须要通过一定的技巧和语言来表现。具体来说,青瓷融合中国画的艺术美较为集中的体现在笔法、墨色、虚实、上釉、搭配器形等等的技法之中。这就要求我们从深入继承中国画的传统中去拓展,广为吸取和借助中国绘画的表现语言,努力创造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意境之美的青瓷艺术佳作。
关键词:
青瓷;艺术;中国画;表现语言;意境;艺术美。

青瓷是我国著名传统瓷器的一种。青瓷是在坯体上施以青釉,在还原焰中烧制而成。青瓷是我国古代陶瓷器中历史最悠久、品种最丰富的传统产品,被誉为“缥瓷”、“千峰翠色”、“似冰”、“如玉”而名闻中外。青瓷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而斑斓著称于世。青瓷素有“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美誉,它不愧为瓷中之宝,珍奇名贵。唐代诗人陆龟蒙曾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名句来赞美青瓷。我国南宋至元初时期的青瓷烧制工艺,已将青瓷的制作水平推向臻至完美的高度——产品的釉层加厚,釉面光泽柔和,晶莹润澈,丰厚而青翠如玉,尤以粉青和梅子青最为突出。
青瓷的釉层匀称而透澈,为以中国画的题材装饰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艺师们运用出筋、刻花、划花等艺术手法,使釉层显现出富有变化和层次感的立体艺术效果。历代杰出的艺人们无不刻意研究,运用各种各样的技法,使青瓷工艺、纹饰和审美理想达到统一与和谐;以此来加强青瓷艺术的美感,表达青瓷艺术的意境之美。

一、融合国画表现语言,传达作者情感
在青瓷艺术上融合中国画的表现语言鲜为人知,实践者举指可数。继承传统写意装饰表现语言,运用高温颜料等在釉下、釉中、釉上等进行写意装饰绘制实验,以提升青瓷艺术的品位与格调,促进青瓷文化艺术的建设,努力为青瓷艺术的发展走出一条新路来。“艺术不仅应被理解成对可见世界的再现,而切更重要的是理解为艺术家的自我表现,他们所通达的不可见的情感与创造力的表现。”【1】要努力提升青瓷艺术的品位,是陶艺家情感与创造力的一种自我表现。“艺术是生命的要求,是精神的活动,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思想交际和感情交流的场所。”【2】我们要为青瓷艺术的发展走出一条新路,是一种精神的活动和生命的要求,这也是陶艺家与观赏者之间感情交流的平台。在青瓷艺术上融合中国画特有的章法形式,创意和造景,达到诗一般境界的青瓷艺术,在那“类玉、类冰”的釉色中尽显中国画艺术之美,应是陶艺家生命和精神的追求。看那色青者的‘青’嫩如翠竹,山川丛林之绿意盎然;看那色浅者的‘淡’若清湖之碧波透澈,宛如半透明之玉器;看那那色深者的‘绿’中泛黄,尤如秋意已临,令人深思和遐想……。显然,青瓷艺术融汇中国画的写意装饰表现语言,充满了独特的、感人的艺术之美;它为青瓷艺术的发展走出了一条新路。

在青瓷上以自然对象为题材的中国画表现语言离不开山、人、花、草、木、虫、鸟、石等自然景物。自然景物的形态或对称、或交错、或重叠、或单一;其形象有圆、长、方雏之分;其外轮廓有直线、弧线、锯齿、波浪之别;其质感薄如蝉羽、或重如铸铁、或光滑如玉、或粗糙如石……。自然对象的“外在美”是客观存在的,历来不知吸引多少诗人和画家为之倾倒,而自然的“内在美”更是文人墨客寄情抒怀之最爱。“内在美”为对象的品格和风骨等,而这种品性必然与环境相联系,它是描绘对象神情的基本要素。例如,梅花在寒冬腊月盛开,才显其坚韧之傲气;四季常青的松树,在风雪交加悬崖峭壁上方显其风姿;鹰击长空翱翔万里,方显其无所畏惧、勇往向前等。因此,以青瓷融合中国画的表现语言,同样寄托着作者的美好愿望与审美理想。
自然美为艺术创造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它给人以直观美的感受,但要在情感和精神上进一步升华,就必须进行艺术美的再创造。黑格尔在《美学》中说:“艺术越向前发展,物质的因素就逐渐下降,精神的因素就逐渐上升。”【3】从自然的生命到艺术的生命,从自然美到艺术美是一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过程。一件艺术作品的诞生,意味着作者创造了一个新的艺术生命,这件作品不仅传达着自然对象的生命信息,同时也必然反映着作者自身的情感和精神信息。

二、表现青瓷艺术特征,为其意境之美
青瓷艺术与中国画一样,在绘制和表现中意境美是其重要的艺术特征。意境是华夏民族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审美理想的境界,意境是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对艺术家的思想、情感所唤起的能动反映。我国自古以来都以意境来品评绘画和其他艺术作品,艺术作品的意境体现了作者深邃的精神内涵。南朝梁文学理论家刘勰(约465~523)在《文心雕龙》中,明确提出了“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艺术创作的见解;唐代的文艺理论家张彦远(约815~875),又进一步指出“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也。”阐明了主体(作者)在观察表现物象时,要熔铸自己的主观情思,变为主客体的统一,只有这样艺术作品才能体现其精神的内涵并成为艺术佳作。我国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1877~1927)先生,认为境界应当包括情感与景物两方面,他所说的境界其实质就是意境。他曾曰:“言情必沁人心脾,写景必豁人耳目”(王国维《人间词话》),这些不仅适用于诗词和绘画艺术,也同样适用于青瓷艺术。北京大学教授彭吉象先生说:“意境就是艺术中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是艺术中主客观因素的有机统一。”【4】作者只有将自己的情感注入到所描绘的对象之中,成为一种客观物化的情感,即移情于物,托物抒情,才能创造出“写山则情满于山,画水则意溢于水”的意与境合,情景交融,感人至深的意境。

游于自然,触景生情,情而生意,再发挥形象思维的想象和创造,入乎其中,出于其外,物意即吾意,物情既吾情;反复领悟逐步升华,最后到达主客体统一产生意境。显然,青瓷融合中国画的表现语言同样需要这种主客相统一的艺术境界。观赏者在品悟青瓷艺术时产生的情思,并在感情上引起的共鸣,给其以遐想和动情……。静,则万籁无声,似水无波;淡,则古雅高趣,咀嚼味浓,若品茗茶,如此等等。因此,我国传统美学范畴中所强调的意境,既不是客观物象的简单描摹,也不是主观意念的随意拼合,而是主客观世界的有机统一,即作者要通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三方面所取得的高度和谐与统一。

事事苍茫、四季嬗变、荣辱兴衰,都通过时间的流逝而万象纷纭。陶艺家主体往往撷取内涵深遂具有象征性的事物,作为浓缩胸怀和寄托情感的焦点,并通过富有启发和意象性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来体现时间的流程和空间的拓展。使表面看来一刹那间的事物,都因来自历史的长河而存在于悠悠的天地之间,进而从有限之中可窥视、感悟到无限之宏大和永恒。为此,当下的陶艺家们都在追求象外之意、画外之情,都是要通过有限的艺术形象(青瓷艺术)来表现无限的艺术意境。

三、探究青瓷表现语言,展现意境之美
笔者认为青瓷绘制作品的意境不是虚无飘渺的,它必须要通过一定的技巧和语言来表现。具体来说,青瓷融合中国画的艺术美较为集中的体现在笔法、墨色、虚实、上釉、搭配器形等等的技法之中。我们知道,中国花鸟画题材为了刻画对象的形神,常采取“特写”的表现手法,这样不仅为技巧发挥提供了条件,而且使之更加自由和夸张,这‘一线一点’在青釉中具有古、拙、涩、重、灵、畅、透艺术美的情趣和意境。当然这在青瓷艺术表现上有一定难度,因为绘制的作品已不是水调墨而是水调泥巴,它又受釉色的厚薄、流动以及高温等综合因素的影响,这需要我们在长期的艺术创作实践中不断地去探索、研究,并总结出一套适合青瓷绘制的丰富技巧和表现语言。

例如,笔者近来绘制的一件青瓷作品《雨打穿荷》:在清透柔和的粉青釉色下,茂林修竹,葱绿苍翠,池水幽幽,清冷静谧;水面上迷蒙萧索,雨声淅沥,绿荷已逝,残枝犹存;在残衰的零星莲蓬枯枝下,一群自由自在的蝌蚪不停游动……。唐·李商隐曾诗云:“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七绝·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静心听雨,仿佛聆听秋天的声音,仿佛聆听荷花的心事,又仿佛聆听自己的心语,一种发自生命深处的感怀油然而生。人生如梦,年华如轮,但愿在繁华褪尽的萧索里,能坦对枯荣,静观浮沉;在世事纷杂的劳累中,能保持心灵的豁达与宁静。此情此景,正是笔者当时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有机的联系和微妙情感的表现,这种独特的意境美,通过青瓷艺术的媒介或平台予以展现。

青瓷艺术融合中国画的笔墨等语言创造出的青瓷艺术作品的意境,必须通过一定器形上的构图形式反映出来。青瓷各式各样的器形呈现出不同奇特的构图结体,所展现的艺术美也是不尽相同的,这就要求画面的构图与器形相和谐统一。古人论画中常提到“取势”问题,取势指的也是构图。王微(约415~453)在《叙画》曰:“夫言绘画者,竟求容势而已。”沈宗骞(1736~1820)在《芥舟学画编》中曰:“笔墨相生之道全在于势,势也者,往来顺逆而已,往来顺逆既开合也,一面生发,一面收拾,欲虚先实,欲实先虚。”取势就是开合所寓,在构图中注意开合布意,组织得当,融合器形才能层层掩映,生发无穷,稳定舒服,以求显明而不紊,秩然而有序。所谓“远看气势,近看釉色和笔墨”,这说明“取势”给予了人们的视觉冲击的艺术美感。

青瓷艺术作品的意境要通过一定器形上的构图形式反映出来。古人论画中的“布白”,也是指构图的意思,我在青瓷绘制中戏称为“留青”。“留青”如同中国画的“布白”它是艺术美的重要方面,只有理解留青的涵义,才能欣赏和赋予它意境与美感,才能感悟到青瓷融合中国画艺术美创造出的意境之美。我们说在青瓷绘制中的“留青”是一个陶艺家艺术修养和审美情操的显现。“留青”起着虚中见实,层次分明、密中见疏、明朗对象的作用,它使构图的气势得到连转和抒发;在笔与笔之间的留青,给人以疏朗、活泼、自然的艺术美感。再有由于用笔的速度、压力、水份的不同,用笔时有意和无意的自然留青,给线条或色块增强了韵律和节奏感,将整件青瓷艺术作品的情趣推向了自然、古拙和高雅的艺术境界。青瓷作品中的“留青”意味着没有笔墨,但它却与有笔墨处相互影响,使人联想到青色处所赋予奥妙无穷的涵义。不同的“留青”又有着不同的内涵,它们相互衬托、对比、呼应,共同为青瓷融合中国画的意境之美焕发出虚灵、奇妙的艺术功效。因此,在青瓷绘制中的“留青”,可将审美的艺术情趣引到超越实体以外的境界之中,达到瓷外有画,景外有境的艺术效果,其意境之美的享受得到了延续和升华。

综上所述,从自然生命到艺术生命,从自然美到艺术美,从中国画的表现语言到青瓷作品的绘制是一个既互相区别而又相互联系的有机过程。艺术家总是想把最完整的艺术美展现在观者面前,并力图使观赏者能最大限度地享受到美。这就要求我们从表现时代精神着眼,从深入继承中国画的传统中去拓展,广为吸取和借助中国绘画的表现语言,努力创造具有意境之美的青瓷艺术佳作,进而展现我们的生活、审美理想和我们的情感,并在时代的感召下形成有独特艺术风格的青瓷艺术作品。

标签:艺术;中国画;表现语言;意境;艺术美
分享:
发表给力评论,说两句!  共有 0 条评论